2023/08/02 中元節|孝親月傻傻分不清 習俗禮儀‧科普

【文章目錄】





以往中元節被視為[鬼節],每到農曆六月末,長輩總要提醒晚上不要在外逗留、不要去海邊,片商也會趁勢推鬼片,電視更是週週重播經典鬼電影連新聞節目也會來幾段靈異傳奇的報導,生活中發生的任何小事跟鬼扯上關係,連喝水嗆到都可能被解釋成[冤親債主]找上門。 


近年,農曆七月十五也出現「盂蘭盆會」的說法 ,究竟中元節的起源是什麼?兩者間的差異為何?就讓小編從演進的角度來告訴大家。 


起源 酬謝天地 追思敬祖 


上古時期,農業是民眾賴以為生的主要模式,因此對於自然界總抱持著敬畏與感恩之心,故在農曆七月半(當時為初秋)農作物豐收時,會舉辦慶豐收的祭典,酬謝大地恩賜並以新收成的穀物祭拜祖先,報告今年的收成狀況,中元祭祀神明、祖先的習慣由此而起。



道教崛起 地官赦罪 


西元2世紀,張道陵(34年-156年)創立五斗米教(道教最早的派別),在道教中由三官大帝掌管三界(天、地、水),對於世人、亡魂等有「賜與福份、赦免罪過、解除災厄」的權能。因此有: 


上元節(農曆一月十五)天官賜福 

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地官赦罪 

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水官解厄的習俗


中元節即為地官清虛大帝聖誕,當天清虛大帝會考察各大神仙星宿、世間眾生以及陰間地府的功德與罪惡,凡誠心懺悔者皆可得到赦免。依據道教太上三元妙經記載,當天地府所有鬼魂要離開冥界,接受地官考校,此時民眾舉行祭拜儀式,祈求地官大帝赦免在世及離世親人的罪行(孤魂野亦適用),赦罪概念由此而生。



佛教尊者 目犍連救母 


佛教在每年農曆七月十五舉行「盂蘭盆會」。「盂蘭」意為救倒懸、解痛苦。「盆」則指盛裝供品的器皿,所以「盂蘭盆」有用器皿盛供品供奉佛僧,以救倒懸之苦的意思。 


目犍連尊者為釋迦摩尼佛十大弟子之一,以神通第一著稱。某天尊者以神通力發現去世的母親在餓鬼道,於是透過神力將食物送給母親,但食物一進入母親口中便在咽喉間變成了火焰。 


目犍連尊者不捨,於是求佛陀指點如何救度。佛陀告知可於農曆七月十五日是解夏日,供養十方大眾、眾僧,由眾僧念咒加持,為在世父母添福添壽,另可讓先人脫離苦海(孤魂野鬼亦同)。 


因此,佛教的「盂蘭盆會」是以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為觀點,又稱農曆七月為孝親月。由歷史演變可以發現,中元節因宗教的崛起而融入不同儀式與說法,但無論是哪個宗教、哪個派別,其最終目的還是希望教化世人常懷感恩之心與眾生和平相處。


分享至
文章搜尋